新闻网讯 8月19日至20日,由青岛大学主办,自动化学院承办的“系统+”学科交叉协同创新高峰论坛暨学科集群建设研讨会在我校隆重举行。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进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郭雷担任本次论坛名誉主席,校领导胡金焱、夏东伟、李军、肖江南、姜宏出席会议。
郭雷院士介绍,系统科学是一门综合交叉学科,几乎与所有领域都有密切关系,其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越来越显著的体现。当今是数字时代、信息时代,本质上也是系统时代,新技术发展为解决复杂的系统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基础,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一系列需要研究解决的新的复杂系统问题,本次论坛的召开有重要的意义,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郭院士以“智能系统的理论基础——控制论的某些启示与展望”为题,回顾了控制论发展的几个关键节点,随后通过著名自校正调节器理论的建立过程来阐述智能系统基本科学问题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启示,最后对系统科学学科的几个未来研究方向给出评述和展望。
校党委书记胡金焱在研讨会上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干”等三个方面对学科集群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胡金焱指出,学科集群是基于问题导向、任务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形成的学术共同体,是以主建学科为中心、相近学科为支撑形成的学术协同体,是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新型学术协同创新平台。学科集群建设的宗旨是要面向国际国内学术前沿,强化“引领性”;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强化“突破性”;面向经济社会科技文化主战场,强化“服务性”。并从建设原则、组织架构、建设内容、团队建设、主要任务、资源配置、考核评价等七个方面对学科集群的具体建设思路进行了阐述。
对于“系统+”学科集群建设,胡金焱强调,各单位应从“学科+”的角度,深化对学科集群的理解,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入思考。主建学院学科要有强烈的兄弟意识,为共建学院学科设计好的嵌入机制,共建学院学科要找好切入方式、找准切入点。学校要统筹谋划、统一整合,把集成方案设计好,把特色方向凝练好,做好协同平台搭建。针对“系统+”学科集群的特点,胡金焱从团队组建、研究目标、考核内容等方面,对加快推进“系统+”学科集群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校长夏东伟在大会致辞中介绍了我校的办学成就以及系统科学学科的发展概况,对学校“十四五”学科集群发展和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战略做了重点阐述。他表示,学科集群建设的重要性日益显著,本次论坛围绕“交叉融合、智力集聚、传承接力、创新发展”主题,旨在通过进一步加强沟通对话、碰撞思想火花、密切交流合作、凝聚智慧力量,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整体提升,共同推进“系统+”学科集群建设。
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所所长张纪峰研究员,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复杂系统国际科学中心主任狄增如教授,新加坡工程院院士、青岛大学首席教授、未来研究院院长葛树志教授,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长杨晓光研究员等特邀嘉宾分别做了精彩报告。
在“系统+”学科集群建设研讨会上,主建学院和共建院部分别汇报了建设思路和推进情况。自动化学院院长于金鹏教授整体汇报了“系统+”学科集群建设推进情况、拟开展的交叉研究内容以及下一步在推动交叉融合方面的建设思路。数据驱动科学与工程方向带头人侯忠生教授、系统分析与集成方向刘华波副教授、复杂系统理论方向带头人林崇教授分别围绕各研究方向的研究内容、主要研究成果、可开展交叉研究的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汇报。数学与统计学院高红伟教授、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郭振波教授、经济学院刘喜华教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赵宗山教授、商学院王庆金教授、医院部宋扬教授,结合各自学院(部)的优势和特点,阐述了支撑“系统+”学科集群建设思路。参会人员就“系统+”学科集群建设工作开展了交流研讨,共同为学科集群建设出谋划策。
夏东伟指出,学科集群建设必须要树立战略性思维。各职能部门要系统谋划,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工作。主建学院学科要跳出自身,站到学校高度来思考如何做好“系统+”学科集群建设。共建学院学科要找准合作方式,战略上要“有所为”,战术上要“有所不为”,每个共建学院着力凝练打造1-2个特色发展方向。各单位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落实胡书记的讲话精神,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共同打造良好的学科生态体系。
本次论坛通过“校外专家报告+校内集体研讨”的分阶段组织方式,一方面,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分享系统科学领域研究前沿,实现了专家学者之间、不同学科之间、学术研究与行政管理之间的思想碰撞;另一方面,加强校内交流研讨,进一步更新理念、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共同探索“系统+”建设路径和交叉研究内容,对进一步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推进我校“系统+”学科集群建设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