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关于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充分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强调,“在历史进程中凝聚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绝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成落后的东西,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在2014年9月纪念孔子诞辰两千五百六十五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总书记进一步阐释说:“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近年来,围绕建设历史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学院,历史学院组建了一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团队,在教学实践和科研探索中首次提出了“君子思维”概念,通过基于中国话语的建构,把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引向深入,冀以助力我们更好地加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学界一般认为,思维能力没有民族性,思维方式由于语言的差异则呈现民族性、多样性。目前得到关注的“批判性思维”或曰“审辨式思维”乃西方舶来品,未能有效对接中国国情。我们认为,在五千余年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君子思维”是一种追求实现君子人格的具有东方特色的思维形式,它不是君子的思维,而是思考如何成为君子的思维,是以儒家君子观为主轴的中华传统思维。她包含内在修持和外在经略两个方面,提倡思维过程做到谦抑端悫、宏通周全、和而不同、正名辨类、体常尽变、执两用中。
基于“君子思维”研究,历史学院首倡了“双思课堂”教育理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将“课程思政”与“君子思维”融通,其改革成果是学院荣获的山东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的有力支撑,“双思课堂”也是学院主持的2022年度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历史学‘双思课堂’网络教研共同体探索与实践”的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的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的提出中国主张。”“君子思维”中国话语的建构,在思维研究领域是一个拓展创新,在科研反哺教学方面亦是一个有效探索,有利于深入体察东方智慧,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