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编导毕设展览 首页  >  文传学院  >  作品展示  >  正文

编导纪录片《一夜·鱼龙舞》 逄娜 王卓雅 温金红
日期:2025-06-11     阅读:

 

 

作品简介:

瞻淇鱼灯作为一个传承八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历史深处游来,点亮了现在的瞻淇村。《一夜·鱼龙舞》是一部讲述瞻淇鱼灯的传承、发展创新的纪录片,结合非遗传承人郑冬蛟的故事展开叙述,个体叙事与宏观语境相结合,深入到安徽歙县的瞻淇村,探寻鱼灯背后的故事。瞻淇鱼灯除了精巧的制作工艺之外,最为独特和出名的就是“瞻淇鱼步”,每一次鱼头晃动,鱼身摇尾穿梭,都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福和期盼,我们挖掘了瞻淇鱼灯再当下焕发出新活力的原因以及它在时代变迁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透过瞻淇鱼灯,我们看到的是历史的延续、文化的传承,以及一代又一代传承人对文化的坚守与热爱。让我们一同走进瞻淇鱼灯的世界,感受非遗的魅力与温度吧。

创作心路历程:

我们被瞻淇鱼灯及郑冬蛟的故事吸引,决定以其为主题拍摄纪录片。筹备阶段,在网上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后,去到瞻淇村接触瞻淇鱼灯,与传承人深入交流。组内讨论后确定好文案、分镜和拍摄计划。

拍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每个镜头都要精准捕捉。拍摄时正值新春,小巷里人头攒动,光是站稳就很难,更别提举着沉重的设备。但所有的困难,在共同努力下都被化解。

在传承人的拍摄和采访中了解瞻淇鱼灯历史、发展和现状。作为村干部和传承人的郑冬蛟为其发展不断努力。他说,“我们村是鱼灯的发源地,如果我不带头做,就更没有人做了。”简单的话语,满是坚守与担当。

在素材整理时,根据实际的拍摄情况,调整文案和脚本,将鱼灯制作、表演及郑东蛟的个人故事与当下社会背景和非遗传承发展有机融合,纪录片的表达实现真实性与文化性并重。注重画面,增强视觉效果,同时挑选背景音乐和音效,采用同期声营造真实的环境氛围,让观众身临其境。

创作过程中体会到非遗传承的艰辛以及其背后巨大的文化价值和情感力量、传承人对非遗的热爱和执着,也认识到纪录片在传承和推广非遗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如今,《一夜·鱼龙舞》已经完成,它不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古老与现代,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瞻淇鱼灯,感受魅力。